好的企业都是通过什么平台招聘?(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好的企业都是通过什么平台招聘?(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好的企业都是通过什么平台招聘?

好的公司通过什么渠道招聘? 我想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抓住工作机会,进入心仪的好公司,想多了解一些好公司的招聘信息。 我的回答围绕着这个中心目的展开:

既然说公司本身的网络招聘渠道是好的公司,当然大部分求职者都知道,这也是很多优秀人才的目标求职方向。 这样的公司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优势,所以一定有自主的招聘渠道。

常见的有公司官网上的“请加入我们”版块、专业开发的校招和公司招聘主页、开设了各自媒体渠道的官方招聘账号等。

这条招聘途径对公司来说,求职者比较准确。 因为既然已经通过公司自主的招聘渠道投递简历,求职者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在公司就业的意愿很强。 因此,同样条件的求职者,如果通过公司自主渠道就业的话,可以分得更多。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求职者的仰慕,简历往往明显不符合送货地址的要求,这使得HR筛选简历变得非常困难。

给你个简单的建议吧。 如果你是市场上稀缺的人才,优先通过好的公司官方招聘渠道投递简历可能会更受重视。 如果是市场上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的人才,建议多渠道投递简历,提高被看到的概率。

公司内部推荐和实习机会是知名好公司的最好“捷径”,通过内部推荐,学校的招聘渠道一定是在校时提前公司实习岗位。

通过内申,至少可以保证你的简历能被HR或用人部门的领导看到,适当的话有面试的机会; 如果是应届毕业生,如果之前在一家知名公司实习过,想继续留在公司,实习期间表现不错,在原部门原单位,可能就免了直接面试直接转正了。

当然,这两种“捷径”都有门槛:

要得到内申,首先要在一家心地善良的公司内部,由熟悉并信任自己的人推荐

要获得一家知名好公司的实习机会,本身也是一场激烈的竞争。

如果有条件可以“走捷径”,请优先考虑这两种途径和。

猎头就像求职者当然想的那样,有名的好公司不缺人才。 事实上,很多猎头手中都有知名好公司的招聘。

不过,猎头触手可及的单位原本就是门槛高、难以招聘的类型,更不用说有名的好公司猎头了。

因此,这个渠道也只属于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人才。

我们自我评价的话,有第四条最常见的路线,而不是这一类。

主流的招聘网站和APP对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最省时省力、性价比最高的招聘方法是,一定要去人才聚集的地方发布招聘信息,积极搜索求职者的简历。 有名的公司也不例外。

这个人才聚集的地方,现在是狩猎招聘、前途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支票等主要的招聘网站和APP。

因此,一般来说,好企业的招聘信息也一定会在这些主要的招聘网站和APP上公开。

这也是求职者最便捷的求职知名好公司渠道,只需搜索目标公司的目标岗位并投递简历即可。

当然,对我们自己来说便利的方法,对竞争对手来说也是一样的。

结果,同一单位的简历太多了,可能没有机会看我们的简历。

如果有特别在意的公司单位,可以去其自主招聘平台和渠道,同时投递简历,从而增加简历被看到的机会。

综上所述,企业自主招聘渠道、和实习、猎头、以及主要的招聘网站和APP,都是知名好公司的主要招聘和渠道,每一个渠道都有自己的特点,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先选择

我是余姐,10多年来一直是上市公司的HR,专注于求职面试、分享职业发展的实用晾衣架,关注@游刃职场

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1968年,一项非常可怕的动物实验正在紧张地进行。 这个持续了1780天的实验可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这个实验是有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 “乌托邦”是指没有压力、一切平等、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好的社会。

这个实验为老鼠提供了天堂般的生活环境,被称为“25号宇宙”,目的是看看老鼠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结局。

然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令人惊讶,乌托邦本来就不是人们期待的样子,在这个人为制造的“天堂”里,这些老鼠多么走向灭亡。

那么,在这种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实验环境下,生命力极强的老鼠为什么没有发生计划中的“数量暴涨”,反而经过1780天,这些老鼠全部灭亡了呢?

别急,接下来回到那段历史,详细说一下这个故事吧。 该实验由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卡尔霍恩( John B. Calhoun )的生物学家进行。

约翰·卡尔霍恩年轻时特别喜欢研究各种鸟类动物,15岁时就能一个人在动物专业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后来他学业非常努力,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的研究方向也慢慢偏向于动物研究。

约翰卡尔霍恩和老鼠似乎有不解之缘。 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挪威大鼠的习性,他毕业后所做的工作也与老鼠密切相关。

1947年,当时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卡尔霍恩开始了“老鼠乌托邦”实验的雏形,以近1000平方米的林地作为最初的实验场地。

他决定在这里建设老鼠的天堂。 目的是让老鼠们可以自由、没有压力地生活。 最后,约翰·卡尔霍尔把这只老鼠的天堂称为“老鼠城”。

这座老鼠城的面积比较大,估计能支撑5000只老鼠在这里生活。 约翰为这些老鼠准备了足够的食物和水,以便老鼠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

另外,他为老鼠配备了相应的医疗服务,可以说老鼠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唯一的限制条件是只能在老鼠城这样的大范围内生存和活动。

但是鼠城的进展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有点奇怪。 约翰·卡尔霍恩最初把5只怀孕的母老鼠投入老鼠街,但这5只“元老级”母老鼠并不是“高产”。

老鼠的数量在增加,但不能超过200只。 基本上只能维持150只左右。 这与鼠城最大容量5000只相差甚远。

这个结果也引起了约翰·卡尔霍恩对种群密度这个问题的关注。 五年后,约翰进入了心理健康部。 这里也有了更完善的条件和设备来进行他的老鼠实验。

当时,约翰·卡尔霍恩不是一个人,他也有一个小团队。 他的团队成员为他设计了老鼠实验场。 其中典型的是这个方形的地方。

这块方形场地长约4.5米,宽约3米,被错落有致的电网分成4个小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了无限的食物和水,其中也有老鼠专用的小房子。

虽说这片用地分为四个区域,但这四个区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中间有三座小桥连接着这些区域。

另外,当对这4个区域逆时针编号时,第一、第二区域是共同,第二、第三区域是共同的,而第三、第四区域不是共同的,所以整个布局看起来大致像&”; u &”;型

这些基本硬件设施准备好后,开始投放老鼠。 第一批共进了32只老鼠,雄性各一半,都是成年老鼠。

根据计划,方形场地内的老鼠们预计很快就会繁殖。 过不了多久,这里的老鼠数量就能突破场地的极限。 也就是说40只。

但是,约翰·卡尔霍恩计划并没有马上停止实验,而是打算将老鼠的数量自然繁殖到80只,并观察其变化。

实验初期,其中的母鼠在4个区域分布均衡,但公鼠之间会发生争吵。 这场战斗结束后,胜利者雄鼠占领了更多的雌鼠,失败者雄鼠们只是可以避开这些胜利者。

随着实验的进行,接下来发生了奇怪的现象,这些低等的雄鼠不再追求母鼠,即使在一个地方也不行了。 相反,一些低等的雄性老鼠追求高等的雄性老鼠。 而且,这些高等的雄性老鼠也不会抵抗。

最后这些低等的雄性老鼠慢慢地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雄性老鼠,虽然不参加各种各样的竞争,但不受性别、年龄、亲缘等因素的影响,追求一切老鼠。

第二种类型的雄性老鼠像局外人一样,行动非常缓慢,几乎不和其他老鼠交流,也不参加社会活动。 所以这样的老鼠外表完好无损,也没有吵架的痕迹。

第三种类型的老鼠和第一种有点相似,但是即使受到高等雄老鼠的攻击,也会疯狂地追求雌老鼠。

此外,约翰发现老鼠之间的社交行为越来越频繁,喜欢去吃东西。 当然,这种频繁的活动会让父母老鼠更难照顾它们的孩子。

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老鼠产生了很大的问题。 由于实验场地空间有限,到了后期,雌鼠经常受到雄鼠的“追求”。

另一方面,母鼠受到雄激素的作用一般会伤害幼鼠,因此幼鼠的s死亡率很高,整个群落就会停止繁殖。

最终约翰几乎可以确定这里面的整个老鼠群都会走向毁灭,所以他中止了这个实验。 最初约翰对这个实验结果也抱有希望。 他选择了四只最健康的雄鼠和母鼠,试图恢复种群,但孩子们没有活下来。

约翰也做了好几次类似的实验。 例如,改变了老鼠的食物种类,改变了最初老鼠的数量,但最终这些老鼠走向了毁灭。

到1962年,约翰·卡尔霍恩在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展示了其中的六次实验过程。 文章发表后,许多读者对这个实验结果感到惊讶。

当时,读者们不由得会将这样的实验与人类社会,特别是人口急剧增长的大城市进行比较。

实验中老鼠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快节奏、压力大、照顾孩子不够等。

当然,也有读者对约翰的这个鼠标实验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这个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最后,约翰的“终极版”老鼠的乌托邦被实验了。

约翰把他建造的这座老鼠房子命名为“25号宇宙”,从最初的企划设计到最终论文发表花了11年。

“25号宇宙”应该说是真正的老鼠天堂,在无限的食物、水的供应下,还没有电网和桥梁,完全是一个完整的大环境。

这里面有16个老鼠家,但场地中央有一个广阔的广场,满是食物。估计水源和整个实验场可以生存3800只以上的老鼠。

这次约翰依然投入了4雄4母共8只老鼠,不再介入老鼠群。 一开始,这8只老鼠并没有迅速进入状态,而是花了很长时间适应环境,但其间也有争执。

直到第104天,新的阶段到来了。 这些老鼠开始迅速繁殖,每55天翻一番。 持续到第315天,这个增长速度终于下降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老鼠们的情况和以前的实验一样。 首先,比较强壮的老鼠占领了宿舍,但很多低等老鼠不得不挤在场地的中心。

这样的话,不仅赢不了强壮的老鼠,反而被限制在这里,每天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做。 终于,他们勃然大怒,去攻击同伴,但被打的老鼠们无法抵抗,被处分了。

当然,住在家里的强壮的雄老鼠也不好。 随着群落的扩大,面对新生的雄鼠,这些老雄鼠也很难对付,只能保护领土而不能全力以赴,保护母鼠。

这些母老鼠“既当爸爸又当妈妈”,不仅照顾孩子,还保护窝。 这样,母鼠也逐渐变得狂暴,有时会误伤自己的幼鼠。

面对陌生老鼠的入侵,这些母鼠没有能力对抗,压力会变大,也会产生“布鲁斯效应”,即怀孕的母鼠停止生产。 再加上雄老鼠也会攻击小老鼠,所以老鼠群很难成长。

到第560天,鼠群的最大数量维持在2200只左右,没有达到这个地方的极限。 之后,老鼠群开始走向毁灭。

小老鼠被母老鼠抛弃,很难活下去,但母老鼠们渐渐失去了母性。 公老鼠不想追求母老鼠,每天只做四件事:吃饭、喝水、睡觉、梳头。

根据这一趋势,约翰估计最后一只雄性老鼠会在第1780天走,这也表明这只老鼠的乌托邦正在走向毁灭。

直到1973年约翰的论文定稿时,他自己对这个实验的解读是这样说的。 像老鼠这样简单的生物有可能走向末路,更不用说像人类这样复杂的生物了。

确实,乌托邦老鼠表现出的行为与海外监狱等情况非常相似。

那么,老鼠的命运能代表人类吗? 我认为这没有肯定的答案,但至少它能给我们带来反思,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们似乎也很向往乌托邦,但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现在的环境中。

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自然的保护。 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母亲给的,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长久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为什么现在落寞了?

2018年2月25日,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带领搜狐员工通过在奥森公园跑20公里的纪念了这一时刻。 张朝阳说,我们还在路上,搜狐还在路上,今天的跑步也意味着重新开始,人生还在路上,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搜狐的辉煌还在未来。

在二十周年之际谈及搜狐时,张朝阳也表示:“太多的往事让我觉得自己在吃旧书,而搜狐二十周年的时候,搜狐需要回忆。”

搜狐是互联网历史的一半,2017年张朝阳给自己打了9分

24日,张朝阳对包括媒体训练营在内的媒体们说,搜狐的历史几乎是互联网的一半历史,总结了搜狐对互联网行业的两大贡献。

1、在我国提出网站的概念,建立网站开放性,在网站上导航、搜索,第一时间建立门户网站;

2、率先在实施融资。

张朝阳领导的搜狐公开表示不接受华尔街的指挥棒,也是最早站出来保护视频版权的公司。

在提及在网站上搜索时,张朝阳表示,搜狐走在前列,但把做搜索引擎的机会让给了竞争对手。 但是,现在的Sogou正在努力弥补这个缺点,虽然找回了一些,但还是追不完。 除了搜索引擎之外,作为“社区信仰者”的张朝阳因为没有在第一线做产品,虽然提前收购了Chinar

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信息化部队数字化部队都有什么不同?

长句。

摩托车化、机械化、信息化其实是20世纪以来陆军的几个发展阶段。 从行军作战的角度来看,陆军可以分为骏马化、摩托车化、机械化。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新概念,可以用“C4ISR”来概括,主要是信息交换和指挥水平的变革(当然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信息交换,而不是自从信息化被提出之后)。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阶段,意味着实现的硬件基于数字电路,计算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更高。 信息化未来的方向是智能化( AI ),这是不会发展的。 总的来说,信息化和数字化是软件层面的变革,显然是摩托车化机械化建设因为有差别,所以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论述。

摩托车化-机械化摩托车化的出现

摩托车化( Motorized )并不是全军都开摩托车。 这是针对徒步行军、运送马和马匹的部队。 摩托化步兵依靠军用摩托车、汽车完成物资运输和行军。 但由于车辆装甲不足,没有战场作战能力,越野能力也非常有限,以道路机动为主。 士兵到达战场后也需要步行几公里前往前线。 所以摩托车化更多的是后勤水平的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几乎所有国家的陆军都是骡子化运输的。 普法战争中通过铁路出兵,这种运输没有灵活选择战场的能力,没有普遍性。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首次出现用汽车和装甲车运送步兵,这是最初的摩托车化。 但那时更是雏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

1918年乘坐A7V坦克的德国步兵

机械化( Mechaniz——第一机械化旅。 截至1938年底,苏联已有4个坦克军和几十个坦克旅,但1939年废除坦克军,组建了摩托车化师。 1940年转为机械师。 开战后,发现分散使用装甲力量非常吃亏,于是1942年重建坦克军,各坦克军下辖两个坦克旅,一个摩托车化步兵旅。 所以的建设多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战期间苏联的摩托车化步兵

坦克作战中的苏联摩托车化步兵

德国在1937年首次成立了4个摩托车化步兵师,所有师都大量使用摩托车机动,所以当时的摩托车化步兵师是真的·摩托车化。

二战的摩托车化步兵是真正的摩托车化。 大家都知道这种我不认识车。 因为也在使用

整个30年代,摩托车化的普及速度在加速,但德国陆军所占的比例不高。 苏德战争前夕,德国有21个装甲师和13个摩步师——装甲师的数量比摩步师还多。 这意味着当时德国大部分步兵师都是依靠鞍马运输的(当然,实际上装甲师也有摩步团) 很多人对二战中的德军有如下印象:

但实际上,这样的东西很多。

随后,德国出现了新兵种——装甲掷弹兵。 是与装甲部队配合作战的步兵的总称,实际上是摩托车化步兵和机械化步兵的总称。 国防军和亲卫队共组建了近30名装甲掷弹兵师,其中大多数是摩托车化步兵。 随着德国的战败,德国的机械化进程也被打破,重新建立到冷战时期。

美国二战前摩托车化和机械化的进程无论是作战理论还是实际建设都非常缓慢。 到1939年,美国陆军和治安卫队只有一个机械化的骑兵旅,很寒碜。 但美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起点虽低,但毫不费力赶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摩托车化机械化建设齐头并进。 到1944年,美国所有的步兵师都是摩托车化的,所以美国陆军的号码里没有摩托车化这个词。 每个排入欧洲战场的步兵师都有1000多辆汽车,直到50年代苏联机械化师还达不到这一水平。 有10多辆M8装甲车。 美号也没有“机械化”。 所有骑兵单位实际上是机械化部队。

二战期间搭载半履带车行军的美军骑兵部队

说起二战美国陆军,吉普赛是不可缺少的标志。 美军摩托车化是通过吉普越野车实现的

机械化新形态——步兵战车诞生

借着二战装甲车辆产能的强劲势头,战后美苏分别继续摩托车化和机械化建设。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苏联和俄罗斯直到今天还维持着摩托车化步兵师的编制。 但实际上,1957年以后,摩步师全部机械化,摩托车化彻底成为历史。 因为此时的苏联摩步师向士兵发放了BTR-152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和BTR-50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它的装甲虽然只有几毫米厚,15毫米厚,但毕竟是集物资运输、人员运输和作战为一体的装甲车辆,使全军具备了机械化作战能力。 陆军进入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二元化结构。 但装甲输送车不能很好地满足作战需要,因此在机械化过程中只是一种过渡。

苏联BTR152和BT50装甲运输车

1956年,联邦的新装甲武器德国诞生了。 这就是琅琊山. 60步兵战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辆步兵战车。 这一理念迅速被美苏等国借鉴,标志着到了60年代,苏联第一型步兵战车——BMP-1研制成功,机械化步兵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自此,苏联机械化部队构筑了BMP系列履带式和BTR轮式装/步兵两种规格的步兵战车结构。

世界上第一辆步兵战车汉斯的Lang HS.30

苏军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成员

冷战时期搭乘BMP-1步战车的步兵班

冷战时期机械化——苏美不一样

战后,美苏争霸的中心地带仍然在欧洲,但以欧洲平原和丘陵为中心的地形非常适合均衡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 因此,苏联战后机械化建设以二战的经验教训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完善了大深度作战的理论。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苏联追求全军机械化,追求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高产量,对设计细节要求不太严格。 结果表明,苏联坦克装甲车在火炮俯仰角、装甲防护、抑爆性能、人机工程学上普遍弱于美国、德国、英国同类产品,但数量庞大足以让西方感到不安。 80年代之前,苏联拥有51个坦克师和142个摩步师,装备有5.5万辆主坦克和6.3万辆装甲车/步兵坦克,北约加起来只有不到2万辆坦克,在欧洲处于绝对守势。

让北约呼吸到冷空气的西方81军演

这要归功于苏联机械化部队的扩充和加强。 60年代后期,苏联的摩步师增加到12700人,装甲车/步战车的数量达到470辆。 到80年代,摩步师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13200人,除了2个BTR摩步团( 2×156台BTR )和1个BMP摩步团( 147台),还包括150辆坦克、48门自行榴弹炮和18门BM-21“冰雹”火箭炮

苏联机动队以战斗队形展开的形象

苏联机械化建设还包括“飞天步兵战车”,以Mi-8和Mi-24“雌鹿”为主,辅以Mi-2侦察直升机。 也有采用适合对地攻击的串联式客舱,可以搭载8名步兵的运输室。 到80年代,苏联装备的直升机绝对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与苏联庞大的地面部队数量相比,直升机编成还不够,只能编成集团军水平,而且每架集团军可能还不到100架。 无论是Mi-24攻击运兵一体化的想法,还是编成,都与美国的作战构想有很大的不同。

Mi-24雌鹿直升机

相比之下,美国对大深度作战并不感兴趣,与苏联的建设有很大不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军不追求陆军数量,只维持18个师的编制,再加上4个海军陆战队师,规模也比苏联小得多。 第二,美军不追求全军机械化(危重症化),其中有轻师和摩步师,只是骑轮式越野车辆作战,停留在摩托车化水平。 另一方面,美军非常重视空地一体化作战能力,即使是轻师也有弱化版的战斗航空旅行。

从60年代到86年,美国一直在实施ROAD师(重组陆军师)。 该师作战比较灵活,由10个战斗营、3个旅和1个空中骑兵旅/战斗航空旅组成(平时只有旅,战时配置具体作战单位)。 陆军机步师中装甲部队的比例也相当高,重型机步师包括5个坦克营和5个机步营,拥有290辆坦克。 要知道,装甲师也就是6个坦克营和4个机步营,两者的差距不是很大。 这样,美国的机步师坦克的比例明显高于苏军的摩步师( 150辆坦克左右)。

80年代美国机械化步兵

80年代美军主要以M2步坦克和轻型M3步坦克为主

美国在陆军转型探索中,逐渐建立空地一体化作战,对直升机突击群执行蛙跳战术、利用攻击直升机消灭敌方地面部队寄予厚望。 这是根据科学计算结果,战场上攻击直升机和装甲部队的常规战损比为12:1~19:1,即使对方有野战伴随防空。 经过86年式师改,装甲师/机步师战斗航空旅共有AH-64攻击直升机48架,OH-58侦察/攻击直升机50架,EH-60电子战直升机3架,UH-60通用直升机30架 美国机械师装甲师高比例的装甲部队和空地一体化作战理念,在海湾战争中接受了实战检验。 在后来的海湾战争中,101空中突击师进行了两次蛙跳突击的攻击纵深超过了280公里,效率也轻易超过了任何装甲师。 在现代陆军机械化的过程中,事实证明美军的思维表达了正确的方向。 海湾战争中101空中突击师的攻击直升机群

信息化和数字化本质上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属于一个范畴,数字化指的是两个层面,一个是以硬件,即数字电路为基础的信息化。 二是信息处理层面的,即数据化,将敌我作战单位、地图、飞行轨迹、各种参数和特征量化后存入数据库。 最终在计算指挥中心实现计算后进行决策和命令发布。 数字化部队表面上与纯机械化部队相差无几,但实际上作战效能却天壤之别根据美国自己的报告,数字化部队比非数字化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3到6倍。

直到今天,信息化被集成为一个“C4ISR”,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信息、监控和侦察于一体。 直观理解是,在信息化作战中,指挥员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自己部队和整个战场的情况,实时决策,下达指挥命令,直接精确到车组和人。 平级机关之间也可以实时交流。 这样,密集的情报网将所有作战单位紧密相连,使作战更智能,反应也更迅速。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历史不长。 这一作战理念源于80年代,美国首次提出信息化是在海湾战争后的1992年,到2000年由数字化机械师完成。 提出到2015年美国将全军数字化。 我军从2009年开始试点建设第一支全军数字化部队,在这个变革中,我们落后了,但总算落后的不多,还有望赶上来。

未来信息化趋势除了完善现有理念外,就是智能化。 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无人化将成为作战武器的流行之一。 届时,人数规模有望进一步削减,一个人可以控制更多的武器装备,届时,战争形态也必然会有很大的变化。 战争会像电竞一样。 如果一方在这场“竞技”中输了,与血肉战胜的一方对抗的无人装备就变得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