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小白菜和杨乃武真的有吗)

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小白菜和杨乃武真的有吗)

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清代有哪些轰动朝野的大案冤案?答: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慈禧垂帘听政的清末年,即同治、光绪之交,曾发生无数的大案冤案,其中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轰动,统称清末四大冤案奇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引人入胜,仍为世人所相争论。1、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戴,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谋命"定拟,上奏。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尼,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2、太原奇案。太原有个富人叫张百万,因嫌弃穷女婿曹文璜,将二女儿玉珠许给一家姓姚的, 但他女儿玉珠喜欢曹文璜不爱钱,与曹文璜私奔,准备投靠曹家故交交城县令陈砥节。二人出城前在一家豆腐店歇息,豆腐店莫老汉父女同情他们的遭遇而将自家毛驴借了他们。第二天,张百万找不到人就认为跑到了大女儿家,带领家人前往大女儿金珠家找人,怀疑她藏身于衣柜中,谁知道衣柜里有个和尚,他们把衣柜抬走,和尚却闷晕了。为了找台阶,张百万谎称二女儿暴病身亡,为和尚穿上嫁衣置于灵房。半夜,和尚醒了,逃走了,也到了豆腐店,在莫老汉家用嫁衣换了一身普通衣服走了,途中下半身再度兴奋,又调戏一早起的妇女,被其丈夫吴屠户杀死,尸体被扔到井里。和尚命案和张家走尸案,一下轰动全城,阳曲县令杨重民开堂公审,有多管闲事的人指认和尚所穿为莫老汉衣物,急欲结案立功的杨重民不管三七二十一认定莫老汉为凶犯,莫老汉屈打成招,案情上报刑部。当日吴屠户后,迁居晋祠,曹文璜回太原时途经吴屠户的酒店,酒后失言的吴屠户吐露了他杀害和尚的秘密。几天后,曹文璜从交城回太原还驴,知道老汉被抓为莫老汉申诉,杨重民对冤情有所察觉,但害怕暴露自己严刑逼供草菅人命,而将曹文璜冤为同谋。玉珠的丫环秀香在探监时得悉全部案情之后,一方面请求晋祠保长监视吴屠户,另一方面赶赴交城寻找玉珠。玉珠事又找刚从交城县令提升为山西提刑按察司陈砥节,赴任太原。于是,大白,老汉和公子哥无罪释放。3、名伶杨月楼冤案。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十二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就在同治十二年冬天杨月楼因与一商家女子的姻缘而引发了一场官司。杨月楼在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订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予阻拦谓,惟退。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 ,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并起获韦氏母女衣物首饰七箱据传有四千金。在将韦女解往公堂的路上,据记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其杨月楼筋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女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此案一出立刻传遍街衢,轰动。杨月楼是红极一时,人人皆知的名优,犯了这样颇富戏剧性的风流案自然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优伶一向被视为贱民,而韦姓茶商则不仅属良家且捐有官衔,是有一定身份、家资小富的商人,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此外韦杨婚姻有明媒正娶的正当形式,而乡党则以拐盗公讼于官县官,又以拐盗而予重惩,这种种不合常规的事情也引起人们的兴趣,因而一时众论纷纷。4、刺马案。太平天国失败后,人们传言曾国藩有野心,其实他的部下早就怂恿他谋取帝位。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清廷不得不依重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慈禧太后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东南卧着一只虎,她睡觉也不安心。于是她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迅速裁撤湘军。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岂能轻易让给马新贻。马新贻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孑然一身来到江宁,如入龙潭虎穴。马新贻被刺,朝廷心中明白,为了不致激起兵变,动摇清王朝的统治,赶紧调曾国藩回莅江宁坐镇。从此,两江总督宝座长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问津。太平天国失败后,湘军的劣根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比土匪还要凶残,明目张胆地肆疾抢掠。清末施行裁勇改兵制度以后,几万湘军士卒被裁撤,其中不乏将领。这些人并不回乡务农,而是到处游荡掳掠。有些人参加了哥老会,有些人本来就是哥老会成员。湘军裁撤扩大了黑势力,散兵游勇又与黑势力结合,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为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即就地。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那个曾给孙衣言透过口风的颜士璋颇有心计,他写了一本《南行日记》,记述了赴宁的全部过程。据他的曾孙颜牧皋说,日记中写道:"刺马案与湘军有关。""刺马案背后有大人物主使。"张汶详刺杀马新贻,在警卫森严的督署重地一扑而中。马新贻被刺后,立即有"刺马案"戏文上演,而且正值乡试,安徽学政殷兆镛出试题,竟然寓其讥讽,乔松年也来凑热闹,写了一首歪诗作证,湘军将领给张汶详立碑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刺马案是一件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谋杀事件。从案件的实施,到的有力配合,以及对审案的精心策划和对结案的精明设计,都说明它出自高人之手。

小白菜和杨乃武真的有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没证据说小白菜和杨乃武有。杨乃武是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人,曾经考去过举人,是个文化人。杨乃武性格耿直,曾经检举过本县知县刘锡彤贪赃。但刘锡彤官职虽不高,确实左宗棠两湖系的一份子,有很多长辈和亲友关系,都是位高权重的人。在这些人保护下,刘锡彤没有被惩罚。为此,刘锡彤也拿出大量钱财去行贿打点,由此对杨乃武恨之入骨,伺机报复。要知道,清代县令叫做灭门的县令,掌握地方实权,是很厉害的。此时,同治十二年(1873年),突然发生了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暴死事件。小白菜是余杭镇的一枝花,貌美如花,因穿白衣绿裤,人称“小白菜”。小白菜虽美,可惜身世不好,她是葛家童养媳,长大以后就嫁给了有残疾的葛品连。葛品连是个半残疾人,可能有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单边的手脚不利索,走路一瘸一拐,一只手也不听使唤。葛家和杨家是邻居,葛家长辈一度比较开明,让小白菜去向杨乃武学认字。杨乃武的岁数比小白菜大得多,当时已经接近30岁,小白菜才十几岁。杨乃武为人很正派,而且也不缺女人,他娶三个妻子,前两个妻子都因病去世。既然是教书,免不了长期相处,加上小白菜当时岁数也不小了,不是女童、于是无聊的街坊就说闲话:“羊吃白菜”。这本来是坊间传言,算不了什么。但关键在于,葛品连突然在7月暴死。葛品连暴死并不稀奇,因为他常年患病,半身轻微不遂。这次可能是旧病复发,口鼻流血,就死了。一说这同葛品连明明有病,还热衷于同妻子小白菜有关系。可能频率过高的性生活,让葛品连本来就脆弱的心脑血管无法支撑。这本来没什么事,但却让县令刘锡彤找到了报复杨乃武的机会。刘锡彤借口葛品连死因不明,将杨乃武抓捕后拷问。当时记载,由于毒打,杨乃武三次当堂晕死,但拒绝认罪。刘锡彤无奈,将供词“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孔流血”,并将一等人犯解送杭州府。杭州知府陈鲁也是刘锡彤一伙。刘之所以不愿意做绝,主要是他知道和杨乃武有过节,会被人议论,所以让陈鲁去做。陈鲁心领神会,利用手中职权帮助刘锡彤出气。陈鲁用残酷的刑法拷问杨乃武。杨乃武不但被多次打的昏迷,手脚也留下终身残疾。眼见横竖是死,杨乃武说是自己同小白菜,他从爱仁堂购买砒霜,让小白菜下毒将葛品连害死。于是,小白菜也被抓捕。说起来,女人比男人还厉害,小白菜坚决否认罪名,也被打的死去活来。陈鲁甚至暗中用烧红铜丝烫这种恶刑,对付小白菜。最终小白菜也被打成残疾,无可奈何下承认毒杀亲夫。于是,杨乃武判处斩首,小白菜被判处凌迟(惨吧)!本来这事就以两人惨死告终,万幸的是杨家也有上层关系。杨乃武的亲姐姐杨淑英,曾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过保姆,由此拉上了上层关系。这个冤案案卷送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手里,随后连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也知道了。这就等于告谕状。而当时慈禧太后正想借机整肃打击地方力量,左宗棠的势力也在其中。于是,该案又花费2年时间,几次重审。各方势力用尽力量和钱财决斗,最终(1876年)对葛品连开棺验尸,证明确实死于疾病而不是砒霜中毒,况且爱仁堂也没有卖过砒霜。最终杨乃武和小白菜都被无罪释放,左宗棠派30多名官员被免职,势力大受打击。然而杨乃武、小白菜都因刑讯导致残疾,都在家乡隐居,小白菜还出家为尼。不过两人寿命都很长。1914年杨乃武才去世,享年74岁。小白菜更是活到1930年。其实,杨乃武小白菜案件,是满清司法的冰山一角。一个腐朽的封建,司法是正常现象。而司法是整个社会的最后防线,一旦出现大面积,生活会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也会失去对的信任,这个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老残游记》里的站笼之刑是怎样一种刑罚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对于“站笼”这种古老的刑具,大狮有幸近身接触过,但没有钻进去一试,缘由是我认为这玩意儿太晦气,好人最好不要触碰这些不吉利的东西。站笼也可称为“立笼”,人被关进去后,只能站在里面,而不能蹲坐,更别提躺着了。这个笼子制作比较粗糙,不过就是十几根木头罢了。可就是这十几根木头,却完全可以要人性命。在清末之时,日本一位学者走访过京津两地,在他的著作《中國刑罰図》中,就曾着重提到过站笼,并将其视为“野蛮”“暴虐”的产物。其实日本当时也是刚刚接触文明,在幕府时期,他们的刑罚同样野蛮和暴虐,并不比大清好多少。一个健康的人被关入站笼之中,放置于烈日之下,不给一滴水和一粒米,很多人撑不到第四天便一命呜呼,死后继续在笼子之中示众一段时间,直到长官同意打开笼子的那一刻,这个可怜家伙的尸体才可以被家人领走或被直接丢弃于荒郊野外。在清末时期的天津,身为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大力治理津门顽疾,其中被列入第一顽疾的便是津门混混。这些所谓的好汉被拿到公衙之后,鞭子抽、板子打、拶子夹、杠子压,折腾的浑身没一块好肉,但死活就是不服软。最终袁大人让人赶制了六十几个站笼,而后一字排开,将这些“好汉”全部关入站笼之中,并交代下来,若有人肯服软,便放其出来。令袁大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好汉”竟然没有一个服软认怂的,而是一个个耀武扬威,趁着有力气唱京剧的唱京剧,骂街的骂街,惹得津门百姓纷纷前来观看这一“盛况”。直隶地区一些好汉纷纷来到天津,围着这些站笼高声叫好,一时间乌烟瘴气,令人叫绝的同时,又使人感到悲哀。一个好好人,为何要这样作践自己,很多人实在想不明白。有人或许认为这是满清时代野蛮的产物,实则这并不是东方人的专利产品,早在欧洲的15世纪,西方人也有类似的站笼,只不过东方的站笼是木头的,西方的站笼是铁制的,并且更为残忍。要知道西方的站笼里带有尖刺的,人被关进去之后,除了要忍受长时间站立带来的痛苦之外,还丝毫不敢移动身体,稍不留神那些尖刺就会刺入身体。一些肥胖者更是不堪,在被关入的那一刻,尖刺已经刺入身体中。西方人会将这些站笼放在明显的地方,供路人品头论足。对于路人来说,这不过是一场热闹的好戏,但对于笼子中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狭小的地狱。十六世纪之后,西方贩卖黑奴之风越刮越盛,大量黑奴从自己的故乡被转卖到各地。那些无良的人贩子除了用铁链、皮鞭、烙铁对待他们之外,同样使用了站笼这种令人害怕并厌恶的玩意儿。这一时期的站笼更加“迷你”,要比十五世纪的站笼窄小很多,确切的说人是被硬塞进去的。另外这一时期的站笼明显要比以往的站笼高一些,就算是身材高大的黑奴也要垫着脚才行。不用一个小时,身体就会麻木,难以言喻的痛苦使人变得没有尊严,痛苦、哀嚎、求饶,哀求那些高傲的白人老爷们发发慈悲,给自己脚下垫一块石头或者木板,让自己可以稍微减轻下痛苦。如果某个白人老爷不想让这个可以为自己赚钱的奴隶死掉,就会让人给他脚下塞上一块厚木板;若是认为他丝毫没有价值了,那就任由他在里面哭嚎至断气。在清末之时,站笼同样分大小型号,如果一个矮个子给关在相对较大的型号当中,对他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想减轻痛苦就要差役,要么换个小笼子,要么给几块大青砖垫脚。若是给钱到位,说不定还可以在里面横着架上一块木板,犯人可以如坐板凳一般坐在这块木板上、对于犯人来说,这算是一种幸运吧。在老残游记第三回当中,曾写到仅一年之内,站笼之中就“站”死了两千余人,这些人死后还要被虫蚁和鸟雀作为食物。尽管不曾亲眼所见,只是想想就足够可怕。不知道那些天天梦想着穿越回大清当格格当王爷的无脑虫看到站笼之后,还想不想穿越?

古代的守宫砂为什么只在女子身上

“守宫砂”是古代验证女子的一种药物。据晋朝《博物志》中记载:“如果用朱砂喂养壁虎,壁虎全身会变成赤色,吃满七斤朱砂之后,就把壁虎千捣万杵,之后用其点染在的肢体上,颜色不会消褪,但一旦有了男女交合,它就消失了”。这种药物在当时应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防止犯淫犯戒,要求女子守身如玉,主要是受封建社会道德的约束,令多数未和男子有性行为的女子有一个思想警戒!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心里暗示,使女性潜意识里产生敬畏廉耻之心,不敢越过道德的底线!如今当今社会科学发达,这种药物跟女子贞洁是毫无关系的!太坑人了!